“精益管理”改善?——“精妙掌控成本降,細微之處見真章”【生產分享篇】
管理的根本目的即“優化資源,消除浪費”。我們通過集團組織的“高野裕典-《精益管理》”培訓,更加清晰了其精益生產管理的具體實施流程,并堅定了我們改善的信心和決心。我們也深刻認識到:“最大化的降低生產成本,最大化的提高顧客滿意度”才是企業生存的“王道”。通過對管理的的淺解,現將精益生產管理在實踐中的應用同分享如下:
1、現場5S管理工具落地生根,長抓不懈。
5S管理工具是生產管理中最基本的應用手段,也是因為它的簡單有效而被大家追捧。我們在熟練應用“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的5S落實步驟、“場所、標示、方法”的現場三要素要求以及“定點、定容、定量”三定原則的同時如何將其思想植入人心才是重點。在5S的運用過程中,我們通過早會貫徹及現場指導相結合的模式,改進“溫水煮青蛙”式的狀態。
一直以來,我們始終通過不懈的進行整理、整頓工作。我們看到的是工人的心態在逐步改變,由最初的抵觸、叛逆轉變成后來的接受、習慣,一直到現在的成就感。因為5S管理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實際的效益、良好的環境及好的習慣。當然,管理的推進離不開領導的支持和引導,在2017年伊始我們就在于總和白總的要求和指導下成立了“安全及現場檢查小組”,旨在推進現場5S管理工作。公司領導掛帥猶如手持“尚方寶劍”,綜合管理部、生產部每周聯合進行現場的檢查評比活動,并優先運用5S管理的“定點攝影”、“紅牌作戰”的管理手段。在強有力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模式下,我們的現場在良好的工作習慣中不斷得到改善,今后我們也會持續5S管理。
2、“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節約無小事。
生產管理工作就是有各類瑣碎的小事融合而成,我們平日的工作也就是如何有效的組織這類事情,使其漏洞最小化、節約最大化。
我們企業的性質就是高野老師講的“離散型企業”,所以面對數量繁多的零配件,如何有序、有效的利用才是管理的根本。比如:我們在產品組裝的變速箱、后橋工位,我們通過定量使用的措施來杜絕關鍵工序零配件的錯裝、漏裝。在總裝工位;我們通過油量定量加注、配件點檢回收的方式來減少使用的浪費。
我們在試車的最終檢驗工序來直面反饋各個生產環節。試車檢驗過程發生的任何問題將在第一時間即反饋相應部門解決,就是通過這種班組之間的相互監督來促進質量不斷提升。這也是我們對殘次品的不能容忍,也是對自己極致的苛刻。
廢品的隔離、評審、清退是我們管理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及時有效的隔離才能杜絕產品批量事故的發生。這是我們分辨是非對錯的紅線,所以在面對問題產品的時候絕不姑息,同時對于每一個可利用產品絕不浪費。
在今年我們面臨著國二、國三產品的過渡時期。如何過渡國二產品的配件及庫存是消除浪費的關鍵因素。在生產系統領導白總的指導下,我們決定分三步走來完成庫存消化:一是成品庫存優先消化。二是半成品庫存想辦法消化。三是相關零配件強行的消化。第一階段我們已基本完成過渡切換,在第二階段半成品庫存的消化環節中,我們通過不斷探討、分析,最終確定解決方案。決定采用配置重組、性能不減的原則來對國二機型進行改造消化(重點是RS國二機型的消化)。同時,零配件的消化采取“易損配件定向消化,主體件堅決清退”的方式來解放“閑置資源”。
3、 “優化即改善,有效即節省,省略即提高”——適合我們自身的精益之路。
“精妙掌控成本降,細微之處見文章”。通過精益生產的理論培訓,我們要做的就是直面我們現場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逐一解決。作為“離散型”的典型企業,我們當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尋找物資的浪費。
在高野老師的理論指導及白總的實戰型指導下,我們決定采取“自助配餐式”的裝配模式(既用現場物資、專用的物流工具進行當日計劃的資源匹配),此方案也得到公司領導的支持。在凝聚各方智慧的條件下,具有我們自身特色的專用配餐車也應運而生。這不僅點亮了我們以后精益化生產管理的道路,更是直接的是提高了我們自身的工作質量,同時間接的降低了我們的制造成本。
“現場管理目視化”是我們一直在探索進行的管理項目,包括我們使用的看板管理形式。通過精益管理的培訓,我們更加堅定了推進目視化的決心。除了看板管理以外,我們也將逐步實現設備管理、工藝管理、工具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目視化管理工作,這也是我們打造“傻瓜式現場“的必經之路。
只有將“精細”運用得當,它總能給你“驚喜”。高野裕田先生在精益管理課程結束后不忘給我們布置后續推進的具體項目。其中一個項目既單人單臺產能分析,并授予可操作的具體模式,這一點是我沒有想到的。在通過這短時間的現場考證、測算,我居然驚喜的發現原本成熟的工藝居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如果通過改進、整合效率提升是必然的。從那一刻開始,我也開始慢慢的理解精益管理的真諦,并成為自己的一種管理習慣。
4、“做就做好,文化宣導”——深入骨髓的精益思想。
“每天進步一點點”、“日事日畢,日清日結”、“節約從每一張A4紙開始”、“最大化的降低生產成本,最大化的提高顧客滿意度”……在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面前,我們該如何將其落地于息息相關的工作才是目的。在今天我們植入的也是一種精益求精工作理念,它只是一顆“精益“的種子,它還沒有真正的長成庇護企業成長的大樹。所以今天我們依此目標付出源源不斷的努力,才能讓“精益之樹”茁壯成長。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追捧的“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嗎?!
作為企業管理者的中層管理者,我們其實更像是一個“導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們更有責任和義務去傳遞和倡導公司的“工匠文化”,讓每一位員工去實現自身價值,與企業共同長大。這些都是我們大家對“夢想”的一種向往、一種渴望,夢想實現的道路就是走精益生產的道路。
未來企業的競爭必定是精益管理人才的競爭,也只有最大化的降低生產成本才是企業生存之“道”。